新闻资讯

14 起经典诈骗案,无孔不入的诈骗剧本

来源:防骗每日电讯 作者: 时间:2025/9/5 9:44:47

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无数受害者的血汗钱在骗子的诡计中化为泡影。今天,我们整理了14起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,带你看清骗局本质,筑牢反诈防火墙!

一、针对未成年人的陷阱:利用恐惧与单纯

案例一:明星签名照背后的恐吓 小学生朵朵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免费领取"明星签名照"的视频,添加对方后收到二维码。扫码后被告知"领取签名照涉嫌泄露明星隐私",需配合"警方调查",否则父母会被牵连坐牢。慌乱中,朵朵偷偷用母亲手机向指定账户转账4万元。

案例二:读书群里的"警察"陷阱 武某在快手加入读书QQ群,管理员自称警察,声称该群涉嫌诈骗,要求成员添加其个人QQ"洗脱嫌疑"。添加后,对方推荐"律师"QQ。视频通话中,"律师"指示武某查看父母手机,并谎称扫码付款后会退款。武某扫码转账19次,损失2.3万元。

案例三:未成年人"退款"连环套 林同学在某短视频平台收到私信,称因其是未成年人,在某游戏直播间的打赏可全额退回。对方要求下载某直播软件,在指定直播间充值钻石提升账号等级,承诺达30级即可退款。林同学充值约2万元后无法提现,告知父母后报警。

二、色诱与情感操控:欲望成为致命弱点

案例四:同城约炮的甜蜜陷阱 郑某在微信点击约炮广告,下载APP注册。客服发美女照片,称办理会员套餐并打赏可享受服务且充值金额可提现。郑某通过多种方式充值5万余元,提现时被告知"操作失误账号冻结",需再充4万解冻。充值后仍无法提现,共损失10万元。

案例五:虚假共情下的"程序员哥哥" 小宋在某书APP发帖吐槽交换衣物被骗后,收到陌生人私信称有相同经历,其"程序员哥哥"可帮忙追回财物。添加QQ后,对方视频通话只露桌面,以"追回钱款需经你账户转账"为由,要求小宋扫码"验证"。小宋用母亲微信扫码4次,被骗8099元。

三、冒充权威的精准打击:制服下的獠牙

案例六:从天而降的"部队采购" 陈某接到好友电话,称某部队有物资采购需求,并提供"武警中队副中队长"联系方式。对方要求采购15个军用救生气垫,陈某向指定"经销商"转账。随后对方又要求采购30个充气泵,陈某再次转款。次日核实发现无此事,共损失18万元。

案例七:公检法联合制造的恐惧旋涡 郝先生接到自称"Z市公安局警察"来电,称其妻涉嫌"3.11案件",涉案200万元,质疑郝先生收入来源,要求将存款转入"警方指定账户"进行"资金清查",承诺资金"干净"即返还。添加QQ后,又有三人分别冒充不同角色,引导其多次扫码转账共15万元。数日后未返还,方知被骗。

四、生活场景的精准渗透:无孔不入的诈骗剧本

案例八:"团体订餐"背后的代购骗局 张先生在外卖平台收到"学校老师"私信,称有团体订餐需求,推荐"王主任"QQ。对方发来详细订单要求中午送达,随后提出代购"佛跳墙"礼盒,承诺餐款一并结算,并发送75290元电子转账截图(谎称对公延迟到账)。张先生垫付9999.8元后,"供应商"以未达开票额要求再转,察觉不对后核实报警。

案例九:执照年审短信暗藏杀机 经营小店的韩先生收到"营业执照需年审"短信,附操作链接。点击后输入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银行卡号等信息,页面要求输入验证码。输入银行发来的验证码后,发现卡内1万元被转走。

案例十:航班取消的"赔偿"陷阱 邓女士接到"机场工作人员"电话,称其预订航班取消需赔偿。对方要求在某东商城购买1万元电子礼品卡并提供券码"完成退款流程"。提供券码后对方失联。

案例十一:冒充客服的"扣费"恐吓 方某接到00开头电话,自称抖音客服,称其开通的直播业务若不取消,每月将扣800元且持续1年。方某按指引操作后,收到银行卡被转走3.5万元的信息。

案例十二:红包诱饵下的任务陷阱 某女士被朋友拉入支付宝群,称将观看的电影截图发客服即可领红包。下载"Relax Club"APP做任务后,被告知操作失误导致账号冻结,需缴解冻金才能提现,最终被骗32000元。

案例十三:免费礼品诱导的"任务"陷阱 某女士在某音刷到免费送运动相机视频,扫码后按客服指示做任务、代付订单,过程中被骗13952元。

五、高回报幻象:投资理财的致命诱惑

案例十四:虚假投资平台的血本无归 廖某下载陌生投资理财APP,在客服引导下转账至指定银行卡投资。初期可见收益,但提现时发现资金被冻结,客服以各种理由要求继续投入解冻。最终损失44万余元。

国家反诈中心权威总结:筑牢"三不一多"防火墙

电信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弱点编织精密剧本。基于对海量案件的大数据分析,我们提炼出铁律般的"三不一多"原则:

1. 不轻信:破除信息茧房的致命诱惑

警惕"情绪炸弹": 凡涉及"高收益无风险"、"公检法传唤"、"亲人出事"、"信用逾期"等制造紧迫感、恐惧感的信息,务必启动"二次验证"程序。验证身份金标准: 自称官方人员时,要求其提供可回拨的官方认证号码(如银行95开头电话、平台官方客服号),并主动通过官方渠道反向核实。

2. 不点击:斩断技术渗透的隐形黑手

链接二维码风险等级: 不明链接与二维码是木马病毒、钓鱼网站的主要载体。即使显示为熟悉名称(如"XX银行"、"XX局"),也需通过官方APP或可信渠道独立查询通知真伪。信息输入红区: 任何索要银行卡号、密码、短信验证码、生物识别信息的界面,立即停止操作!官方机构绝不会通过链接或电话索要核心验证信息。

3. 不转账:守住资金外流的最后闸门

账户类型三重警报: 向私人账户、境外账户、名称异常的"企业账户"(如XX商贸部、XX科技)转账前,必须通过电话+实地或两个独立可信渠道核实。

延迟到账≠交易成功: 骗子常利用PS转账截图制造"已付款假象"。牢记:任何形式的"延迟到账"要求垫资,都是诈骗!

4. 多核实:构筑立体防御的智慧网络

建立紧急联络人机制: 涉及大额资金操作前,务必与至少一名亲友(尤其年轻子女提醒年长父母)同步信息。

善用官方核验工具: 立即下载安装"国家反诈中心"APP,开启来电预警,使用"风险核查"功能快速甄别可疑账号、网站、APP。

大实话

约85% 的诈骗案件始于一条短信、一个陌生电话或网络链接。

冒充客服、公检法、熟人类诈骗 占电信诈骗总损失的 62%。

投资理财类诈骗 单案平均损失超 20万元,为危害性最大的诈骗类型。

诈骗剧本会更新,反诈不仅靠技术,更源于每个人对欲望的克制、对权威的理性、对"馅饼"的警惕。

编辑:晓宇


警视在线

律师团